3)第三百六十一章 汉家的货币政策 二_大汉皇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西京杂记》中有记载曰:“邓通得赐蜀铜山,听得铸钱,文字肉好,皆与天子钱同,故富侔人主;时吴王亦有铜山铸钱,故有吴钱微重,文字肉好与汉钱不异”。

  吴王刘濞与邓通得铜山之利,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,“故吴、邓钱布天下”。

  在这场铸币的自由竞争中,受益最大的是郡国贵族、豪强和少数与官府相勾结的巨商,由此也暴露了民间放铸的弊端,铸钱收入正是吴王刘濞叛乱的重要经济基础。

  我大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盛世,乃是因为文景之时是汉家休养生息政策的高峰,同时也是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时候,即放任民间私铸,在宽松政策的背后是国家经济的全面复苏,国家实力的急剧增长。

  然从辩证的角度来看,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,物极必反,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,离政变休养生息政策已为时不远了。

  也就是说,国家必然会加大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力度。

  在历史上,刘荣的老爹刘启在平定了七国之乱后,于景帝中元六年,颁布了“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”,禁止民间私铸钱币,逐渐将铸币权收归政府。

  然这里的政府有中央政府和郡国政府两层含义,但经过中央对郡国用人权的垄断等措施后,此时的各地方王侯的权力同七国之乱前已不可同日而语。

  也就是说,此时的铸钱的的确确向中央政府垄断前进了一步。铸币权的收并过程同中央集权的加强过程是完全一致。

 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  然到了刘彘一朝从建元元年开始推行三铢钱,到元鼎四年五铢钱的确立,在短短的二十余年间,先后,进行了六次钱法改革,汉代的货币政策才最后确立下来。

  建元元年,刘彘便开始推行三铢钱,重如其文,这是汉代以来第一次实现了货币名称与重量的统一。

  但是,政府却规定,在流通中,三铢钱作为法定货币,与文景时的四铢“半两”钱等价使用,带有明显的虛币敛财的性质。

  铸造这种轻小的货币当然利润会十分丰厚,导致民间盗铸再次盛行,法不能禁,这种以敛财为目的的货币改革很难推行下去。

  到建元五年,刘彘废除了三铢钱,恢复文景时期的四铢“半两”.钱,并且进一步改进了钱币的铸作工艺,采取周边有廓的形式,以防止人们磨豁取铜,同时也增加了盗铸的难度,以后成为铸币的标准形式。

  元狩四年,刘彘再次推行了三铢钱,并造皮币与白金币。规定皮币值钱四十万,强令王侯宗室朝觐时必须贡纳。

  这次货币改革主要是出于增加财政收人的需要,更是为了对付那些地方诸侯王们,要知道刘彘当初仅仅因为献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y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